English

追求卓越追求一流

1998-03-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

王庆生,男,湖北省汉阳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王庆生教授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早在60年初即与人合作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改革开放以来由他主持了国家教委教材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三卷本,110万字),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全国首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担任校长后,为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校的进步、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学期伊始,美丽的桂子山青翠碧绿,梅花绽开,呈现出一片生气盎然的景象。虽然工作繁重,依然精神饱满的王庆生校长掩饰不住满腔的激情:“去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5个重点学科通过专家审定,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现在全校师生同心协力,精神振奋。追求卓越、追求一流、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决心更大了,步子更加坚定了!”

谈起通过审定的5个重点学科,王庆生校长如数家珍。他说,这次审定的重点学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学校的综合实力。长期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现在建设有校级重点学科1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本科专业32个,其中有6个专业获得国家教委师范专业建设基金,历史学和物理学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刚刚通过审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理论物理、科学社会主义、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原理5个重点学科,都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或国家级重点学科。这5个学科的带头人章开沅、刘连寿、邢福义、李会滨、郭文安都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知名学者。在他们的带领下,各学科都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正因为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和一批重点学科,学校的发展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建设一流的师范大学提供了重要保证。

说完重点学科,王庆生校长话锋一转,谈起了学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举措。王校长说,多年来,我们华中师大牢记江泽民总书记为我校90周年校庆题词的教导:“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作为立校之本,在培养和培训高质量师资的同时,坚持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学校采取整体规划、分层实施、长期坚持、相互配合的方法,从三个层次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与研究:一是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体制保障与理论基础等进行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二是从不同侧面探索基础教育的框架结构及其典型范例;三是具体探讨有关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为基础教育探索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途径。这些实验研究起步早、时间长、规模大、成效显著。自1979年至今近20年的时间里,我校的基础教育实验发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近2000所中小学校,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成果。

谈起学校这些年取得的新发展,身为著名当代文学研究专家的王庆生教授十分高兴,这些年来虽然行政事务、社会活动繁重,还有重要的科研项目要他操持,还要带博士研究生,但他还是克服困难,本着务实、求实、落实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做好每一件事。王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总结多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感受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只有明确目标,找准自身位置,才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的位置,一是“教育母机”的师范位置,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等学校师资;二是我校处于国家优先发展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需要委属师范大学立足地方,为地方多培养人才,多做贡献。这些年来,我校在湖北省招收的学生为70%,毕业生分配到湖北工作也占70%。作为国家教委直属的师范大学,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既能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又能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只有高举“师范”旗帜不动摇,发掘自身蕴含的教育资源,发挥在基础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才能大有所为、大有作为。学校近些年来的迅速发展,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众多校友已成为我国教育战线和其他战线的骨干。湖北省评选的中学特级教师中,一半以上是我校毕业生。由于学校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信誉,因而要求与我们联合办学的地区、单位接踵而至,从而拓宽了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层面,学校的发展也因此获得勃勃生机与活力。199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我校后充分肯定我校与仙桃市联合办学点实行共建的做法。

王庆生校长最后说,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我们师范院校的神圣职责和根本任务,追求卓越、追求一流是我校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师范大学,我们将立足高师,追求教学科研的高水平,把华中师范大学办成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基地,办成教学、科研型的一流的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